【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——重温嘱托看变化】青海:保护“中华水塔” 筑牢生态屏障
青海是三江之源,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。2016年8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视察时强调,青海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、保护“中华水塔”的重大责任。牢记总书记嘱托,近年来,青海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抓手,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。
11月的青海三江源地区虽然已是天寒地冻,但生态环保工作却是一派火热。在果洛,当地首座生活垃圾低温热解处理站投运,垃圾处理产生的废气可做到无烟无色达标排放。与此同时,旨在清洁取暖的“煤改电”工程也在玉树等地加快普及,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20万吨。
行进在三江源,记者看到的是环保意识深入人心、生态建设高效进行。但就在几年前,这里的生态治理,还由于多部门交叉管理而权责不清、效率不高。
2016年8月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,他强调要统筹推进生态工程、节能减排、环境整治、美丽城乡建设,搞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。
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,总面积超过12万平方公里,约占青海省国土面积的17%,涵盖了长江、黄河、澜沧江三条大河的源头。
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,一项重要改革,就是把过去多部门管理的“九龙治水”,变为由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统筹推进。在新的运行机制下,像垃圾无害化处理、清洁取暖这样涉及环保、民政、科技、能源等多部门审批的项目,如今变成了统一规划、统一管理,力度更强、效率更高。
摸清家底、掌握动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就保护生态环境,向青海提出的另一项重要任务。牢记总书记嘱托,青海着力打造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平台“生态之窗”,三江源地区现已实现了“远距离、大范围、全方位”观测。
把“中华水塔”守护好。三年多来,三江源国家公园已有4.3万人从牧民转变为生态管护者;三江源生态法庭、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相继建立,保护体系越发完善。
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发展目标是,到2020年,荒漠面积得到控制,草畜平衡,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提高20%,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%。
版权声明:凡注明“来源:中国亚博网”或“中国亚博网文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归高原(北京)文化传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体转载、摘编、引用,须注明来源中国亚博网和署著作者名,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。
-
青海湖流域生态持续向好 水体面积达19年来最大值
记者18日从青海省生态环境厅获悉,自启动实施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以来,青海湖流域生态持续向好,水体面积达19年来最大值。[详细] -
“母亲河”发源地青海:各界为黄河流域生态“把脉问诊”
位于中国西部的青海省是中华民族“母亲河”黄河的发源省份。中新网记者了解到,多部门在青海“把脉问诊”黄河流域生态问题,以确保黄河源头安澜稳固。 [详细] -
黄河上游百万民众参与植树造林 筑起“绿色屏障”
“青海好,青海好,青海的山上不长草。”这是历史上的青海省东部山区的写照,但随着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,该地逐渐筑起青藏高原上的“绿色屏障”。[详细]